幸福长春:十大工程百件实事 惠民利民幸福倍增 您最关心-民生在线 梁欢欢 259810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幸福长春:十大工程百件实事 惠民利民幸福倍增 您最关心-民生在线 梁欢欢 259810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生在线 > 您最关心

幸福长春:十大工程百件实事 惠民利民幸福倍增

2018-02-12 10:19 | 来源: 吉林日报

长春城市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

长春好人引领文明风尚。

邻里和谐让日子越过越幸福。

政务服务综合改革让便民服务真便民。

家庭医生签约,让百姓真真切切获得了实惠。

蓓蕾计划解决了困扰家长的“三点半”问题。

旧城改造让城市旧貌换新颜。

改造后的伊通河成为彰显城市魅力的绿色名片。

  写在前面

  2月11日,2018年建设幸福长春大会召开,新出台的《幸福长春行动计划》中,10个方面98件实事亮出了今年的“幸福账单”。

  民生改善,永无止境。长期以来,长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指南针”,随时随刻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待,谋划落实了一批又一批让发展有支撑、群众得实惠的民生重点项目,让百姓福祉得到更全面更切实的体现。

  自2007年起,长春市每年都制定一部关于民生的行动计划,确定当年要完成的民生实事,为百姓创造更多新福祉。

  去年,长春用10大类、100件实事织就了一张密密实实的民生“幸福网”,从旧城改造,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件件目标明确,事事落实到位,赢得了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同时荣获“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民获得感案例奖”。

  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有难以想象的坚持,每个成功的脚下都是无数的汗水,长春屡获殊荣亦是如此。连续十次,令人瞩目,更加难得——这意味着,最近十年,甚至从更久以前,长春市委、市政府持续发力,投入民生不松劲,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实事,得到市民普遍认可。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撸起袖子,甩开膀子,真抓实干,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100件实事不仅全面完成,且多项任务超额完成、高质量完成。民生工作再次提档升级,幸福长春工作再创新局面。

  不忘初心,务实善为。新的一年,长春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委、长春市委全会精神,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努力推动幸福长春建设再上新台阶。

  幸福长春,正凝聚起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澎湃动力。

  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脱贫攻坚彰显新成效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近年来,长春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脱贫攻坚作为1号民生工程来抓,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今年更是加大力度、精准发力,冲刺脱贫攻坚——以切断病、老、残、学等重点致贫路径、增强造血功能、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为主攻方向,通过强化政策措施、整合各方力量,完成14项脱贫攻坚任务,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贫困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提高。主城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920元,双阳区、九台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50元,目前共有37262人受益,农村困难群众生活更有保障;多措并举、多渠道筹资,完成全部3390户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完成74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所有贫困村群众实现安全饮水;在贫困村创建118所“儿童之家”,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为贫困留守流动儿童营造了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环境;为6429户边远农村家庭提供“户户通直播卫星接收机”,实现贫困村听广播看电视全覆盖,边远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提升;投入320万元,为1312名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60周岁以上失能失智老人、孤寡和失独老人,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经县级民政部门认定的空巢老人或仅与重病重残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多措并举做好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新农合参合患者,在县乡两级定点医院住院治疗报销比例提高10%,累计为患者减轻医疗负担453万元;在市人民医院、市第二医院、吉林延安医院成立贫困患者医疗救助中心,在省肝胆病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儿童医院设立专科医疗救助中心,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患者在救助中心实行免费治疗,累计免费治疗农村贫困患者800余人次;在市心理医院设立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中心,为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重症精神病住院患者提供免费治疗,非住院患者基本实现免费服药,45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受益,治疗费用合计31.5万元;免除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孕产妇在市级以下(含市级)公立医院住院分娩费用,累计减免27.2万元,救助孕产妇221人;免费为221名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新生儿进行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听力筛查,使患儿得以早诊断、早治疗。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长春市为确保每个贫困孩子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上、上得起”,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园幼儿和中小学生按照1000元/年/生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对就读大学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按照2000元/年/生标准给予生活补助,目前已发放2911.24万元,帮扶学生28350人;对就读中职学校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习相关费用并给予每月800元生活补助,累计发放37.44万元。同时,按农村贫困群众需求,累计为63902人提供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实现“一技在手、一人就业、一家脱贫”。

  完善制度 健全体系

  社会保障织就百姓“幸福网”

  社会保障,民生之基。百姓的日子过得有没有底,社会保障非常关键。为此,长春市今年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可持续为着力点,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更多市民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带来的实惠。

  ——自今年1月1日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12万元提高到20万元。

  ——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2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群众“看大病”有了更多保障,1514名大病患者受益。

  ——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特药”保障机制,将价格昂贵、临床必需、疗效确切的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外的特殊药品纳入医务人保支付范围,减少因病致贫、因病弃医情况的发生。

  ——不断完善医疗照护保险体系,将中度失能人员纳入医疗照护保险保障范围,报销部分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费用。

  ——制定优惠的养老保险参保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毕业5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企业比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缴费政策,按长春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10%的60%和300%之间自主选择缴费基数申报缴费。在长高校毕业生,可自毕业当月起按长春市历年使用的社会平均工资核定缴费基数,补缴其从事灵活就业或个体经营期间未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补缴时间不早于1996年。依据该政策补缴养老保险费的高校毕业生共567人。

  ——投入873万元,将主城区4850名70周岁以上中重度失能老人全部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每人每月可享受150元居家养老服务。

  ——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全市新增养老床位5311张,完成年度计划的177%。

  ——开工建设仁大医养中心,移址新建市社会福利院等多家养老机构。

  ——推进“医养结合”。80%以上的养老机构已与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协作关系,为住养老人开展巡诊、健康宣教、慢病管理等服务;在全市一级、二级医院建立了住养老人就医绿色通道。住养老人拥有了更完备的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长春市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再次迈上新台阶,正在给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以助医助学为重点

  社会救助筑牢民生“底线”

  一个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高度。长春市在社会救助事业建设过程中,以助医、助学为重点,全力织牢特困群体“保障网”,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不断抬高“底线”救助水平。

  长春市累计投入5313万元,调整主城区城乡低保对象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标准,大病保险起付线以上部分政策范围内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由75%提高到80%,年救助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增加了艾滋病、血友病等6个医疗救助特殊疾病救助病种,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就医压力。目前,全市已有13.5万人受益。

  贫困学生上学不再发愁。积极开展“爱心圆梦”慈善助学活动,772名低保、低保边缘家庭应届中、高考学生得到资助;扩大助残范围,对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中的贫困残疾人子女提供助学补贴279万元。

  低保政策更惠民。提高主城区36508户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热费补贴标准,集中供热和自行取暖低保边缘户补贴标准由每户每年180元提高到300元,自行取暖低保户补贴标准提高到每户每年660元;自今年3月起提高了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减免水费的额度,低保户每户每月减免由4吨提高到5吨,低保边缘户由3吨提高到4吨;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燃气费由每月减免7元提高到每月减免14元,困难群众生活更有保障。

  此外,大龄自闭症患者得到进一步帮扶。对进入自闭症教育、康复机构及其他日间照料机构的16周岁以上大龄自闭症患者,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补贴。目前已有95人受益,累计发放补贴款102.3万元。

  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百姓共享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教育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长春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让广大市民拥有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启动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全市新增了18所普惠性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幼儿学位3055个,幼儿入园有了更多选择。

  打造“温馨村小”,极大改善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全市今年共投资1820万元打造了100所“温馨村小”,围绕“温馨校园、温馨班级、温馨课程、温馨课堂”等“温馨要素”开展了丰富的创建活动,让农村娃也上了好学校。

  启动8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逐步解决新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问题。义务教育学位新增12000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20%。

  推行“蓓蕾计划”,破解“三点半”难题。每天下午3点多接孩子放学,让家有小学生的双职工家庭很是苦恼,成了一道“三点半难题”。针对这一难题,长春市投资了7764.6万元,在近200所小学全面实施学生课后免费托管服务“蓓蕾计划”,20万名小学生接受课后免费托管服务。

  加强师资力量,丰富学习资源。实施“强师计划”,从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为长春市充实和引进了186名高素质教育人才,充实到教学一线;启动名师开放型在线辅导“云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累计学习次数达192万次。

  促进特殊教育,共享教育公平。免除了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校2579名学生在校期间的餐费、交通费;全面启动了九台特殊教育学校异地新建项目,建成后可提供200个面向全市的特殊教育学位。

  健全基础设施 打造文化精品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长春市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今年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节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丰富、更有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的新局面。

  文化庙会、市民读书节、市民艺术节、冰雪旅游节……今年,长春共举办各类活动10120场,421万人参与。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更多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

  着眼群众需求、丰富文化生活,长春市还为252个社区配发了电子阅报屏;为全市10个县级图书馆、10个文化馆配发流动服务车,构建方便快捷的读书看报网络;开展声乐、舞蹈、摄影等艺术普及培训班300多个班次,培训群众50万人次,使市民文化鉴赏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开展文化大讲堂、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等各类公益讲座、培训250场次,受益群众近4万人次;为城乡居民放映公益数字电影22292场。

  同时,强化体育惠民,增进人民福祉。全年开展“全民冰雪季”“全民健身日”等群众性体育活动1326余项次,参与群众近110余万人。并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基础设施,进一步满足群众运动休闲需求——不断巩固城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成果,配备公共健身器材245套,完成年度计划的122%;着力打造南湖公园职能健身步道,群众休闲健身更加便捷;市体育健身指导中心主体封闭;市工人体育馆主体封顶,2018年将正式投入使用;长春奥林匹克公园的“一场三馆”正在进行内部装饰,明年上半年可投入使用。

  提升公交服务 疏通“毛细血管”规范停车秩序

  交通环境持续优化让出行更舒心

  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命脉,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今年,长春市在打通“命脉”、夯实“基础”上下足功夫,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公交车辆的更新、提升车辆档次,规范停车秩序,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巩固“公交都市”创建成果,新施划公交车专用道20公里,建成港湾式停靠站18个,启动建设公交首末站10个;更新公交车448台,完成年度计划的112%,其中新能源公交车158台,群众乘车环境更加舒适、环保;结合道路改造和群众出行需求,对10条公交线路进行了调整;增设15路、26路、28路、35路以及高新5号线等5条微循环公交线路,逐步解决城乡接合部群众“最后1公里”出行难题。

  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注重打通“毛细血管”。长春市今年新建、改造主城区农村公路556公里,农村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改善;民丰大街、临河西街、北人民大街、一匡街跨伊通河桥等15条断头路、卡脖路全部打通,周边交通压力得到明显缓解。

  缓解停车难题,规范停车秩序。启动建设红楼、嘉禾、净水公园等20个公共停车场,为市民提供停车泊位4900个;积极推进小区内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居民小区施划停车泊位28万个,使停车秩序有了明显改观,群众满意度和城市形象双提升。

  做好增绿减排“加减法”

  擦亮振兴发展的生态底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城市未来,长春市坚持绿色发展,以增绿、治污、减排为重点,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017年,春城新添多道绿色生态风景线。长春同步推进了花溪、芳草、谢家、兴隆、北海公园二期、安全教育体验公园等6大公园建设,开创了全市造园史的先河;净水厂原址文化生态园建设全面启动,水生态活力区、历史文化博览区、城市活力嘉年华等功能区特色鲜明、景致各异,2018年10月将建成开园;位于南部新城核心区域的南溪湿地公园已于2017年国庆节正式开放,昔日城市泄洪道变成了真正的“城市之肾”“绿岛氧吧”和市民的“大花园”,市民休闲娱乐又增加了一个新去处;人民大街、自由大路、南湖大路、工农大路、新发路、红旗街等主要街路绿化提升工程全部完工,新增绿地面积120公顷,为百姓创造出更加生态、绿色、怡人的出行环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春进一步加快推进伊通河综合治理。伊通河沿河带状绿地新增400公顷,水清、岸绿、乐活的景观带初见雏形,绿色宜居的生态轴初步构建;伊通河中段沿岸新增22个多功能现代化驿站,民族广场、同乐园、城市风情园等游园功能更加完善;中段人行道、骑行道及栈桥也基本贯通,铺装绿道33公里,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游憩、亲绿、近水的需求;实施了伊通河拦河闸改造工程,为全线蓄水打下坚实基础。今日伊通河,给长春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发展活力,已成为一张彰显城市魅力的“绿色名片”。

  做好增绿“加法”的同时,长春致力于做好减排、去污的“减法”,减去污染与环境负担,夯实绿色发展根本——

  积极推进全市75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大部分消除黑臭,城市水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

  全力推进西郊、西部、南部、天嘉、双阳、九台、榆树、农安、德惠9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其中西部、南部、天嘉、双阳等4座污水处理厂已实现通水运营,其余5座也已全面启动;

  新建14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工作进展顺利,经开区兴隆山污水处理厂、长德新区(米沙子)污水处理厂、九台卡伦污水处理厂和农安县合隆镇污水处理厂等4座已投入试运行;兰家镇污水处理厂、英俊污水处理厂、合心镇污水处理厂、农安烧锅镇污水处理厂、空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双阳区鹿乡镇污水处理厂等6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朝阳乐山、德惠朱城子、九台龙嘉、九台其塔木等4座污水处理厂正抓紧前期准备工作,力争2018年底前完工;

  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严格治理占道经营、露天烧烤、非法广告等行为,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淘汰黄标车11541台,全面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燃煤锅炉实施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治理燃煤锅炉1000余台,有效削减燃煤污染排放,让百姓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

  秸秆禁烧专项治理成效明显,先后出动8.2万人次、执法车辆2.6万辆次,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巡查管控,基本杜绝大面积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各地农业部门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秋季机械深翻、秸秆腐熟还田等技术措施,促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

  “加”与“减”,体现了长春市对绿色发展的“科学运算”。好的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长春算好长远生态账,擦亮振兴发展的生态底色,力争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永续发展之路。

  以“工匠精神”精细“雕琢”

  宜居之城魅力更上层楼

  看一个城市的实力,不单看规模,关键在特色,主要看气质。长春市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细“雕琢”城市风貌,彰显文化特色和品位,提升城市魅力和宜居水平,让市民生活更便利舒适、更具品质。

  顺应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宜”的期盼,2017年,长春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通过新建和货币安置共改造棚户区7644套,完成年度任务的133%,让更多棚户区居民早日入住新居;开展了全市违法建筑排查百日攻坚行动,实施多方位、多角度、“地毯式”全覆盖查处违法建筑,共拆除违法建筑214万平方米,还居民美好家园;按照“一平、两通、三化、四有”标准加快老旧小区综合改造,161个片区实现美丽“蜕变”,重新焕发新活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503万平方米,三环以内具备条件的全部改造完成,群众屋暖心更暖。同时,不断规范物业管理体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接管“老旧散弃”住宅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物业服务。

  相比于修高速、通铁路等民生工程的“大手笔”,解决群众供热、排水、如厕、出行照明等问题似乎都是“小手笔”。但正是这些“小手笔”,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成为长春市民生工作的落脚点。长春市在城市建设中恪守“工匠精神”,做好每一个民生细节——

  2017年,长春市大中修道路400余条,着力解决道路破损、硬化不到位、市政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对新出现的弃管小区、无灯街路进行功能性照明建设,安装路灯400余套;

  加快地下管网更新改造。改造陈旧供水管网228公里,完成年度计划的456%;改造供热管网281公里,完成年度计划的187%;改造燃气管网212公里,完成年度计划的106%;改造和规范三环内电力和通信架空线路110公里,完成年度任务的110%,城市血脉更加畅通;

  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全市新增供热能力540蒸吨,冬季供热更有保障。扎实推进城市供热管理立法进程,已完成《供热条例》立法调研第一阶段工作;

  改造利国街小区、机车厂小区等15处弃管小区居民出户井到市政管网段排水设施,小区功能逐步完善;

  对三环内235座公厕和6000个果皮箱进行了改造,扮靓了城市角落……

  民生无小事。这一件件好事实事,都是长春市从方便群众出发、将城建工作与为民服务深度融合的结果。城市环境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进一步保障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让群众在日益优化的生活环境中真切品味到幸福的滋味。

  “平安长春”建设扎实推进

  全方位“护航”群众安全

  启动国家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示范市建设、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打造国家优质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全市电梯应急救援平台……长春始终将“平安”视为最大的民生,今年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安全问题,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长春”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守护百姓平安。

  在今年启动的国家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示范市建设中,全市重点区域、部位高清探头加密补点新增4773个,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共安装监控探头64274个,有效提升了治安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问题,市反电信诈骗中心拦截诈骗电话2258个,为被害人办理紧急止付942.6万元,竭力降低群众财产损失。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方面,扎实推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强化全程监管,着力解决食品安全重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针对消费者认为存在较高安全风险的食品开展“你点我检”活动,共出检186批次,合格185批次,合格率为99.46%。同时,打造国家优质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30个龙头企业、农户联动产业园区,推进生猪、肉牛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

  全市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已投入使用,为群众提供快速、及时应急救援服务。此外,集中开展了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整改安全隐患1463处,取缔337家、分流4783人,为老人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谐、稳定的养老生活环境。

  拓展服务内容 满足多元需求

  “便民服务”真便民

  今日长春,“进一个门、上一张网、填一张表、交一套材料,就能把事办成”已从梦想变成现实,让群众和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政务服务的便利化。这样的便利,得益于长春市全面推进“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综合改革,使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实现了“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彻底解决了以往群众、企业办证难、办事难、走冤枉路等问题。

  这只是长春市在不断优化便民服务中密切政府和群众联系的一个缩影。2017年,全市着力优化便民服务环境、流程,拓展便民服务内容,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身份证办理预约和延时服务已全面铺开,全市派出所已公示窗口办公电话,方便群众预约办理业务;开通微信公众号“户政零距离”,方便群众通过网络预约办证;全市户籍窗口已实施非工作时间延时服务;市公安局下放出入境证件受理权限,全面简化“4类8种”办理出入境证件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方便群众就近办理。

  ——自2017年5月1日起,全市车驾管业务窗口全部实行延时办公制度,办公时间由上午9时提前至8时,不设具体下班时间,办结最后一笔业务后方可下班。在检车线、驾校、邮局等具备条件场所,增设了交管服务网点和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受理点。

  ——税务部门全面开通“网上申领发票,邮政寄递服务”系统,较好解决了纳税人前往办税服务厅路程远、耗时长等困难,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领用发票。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全市城市社区“千米社区”比例达到75%,农村社区80%以上社区服务用房达到200平方米。

  ——建设长白慧谷人才公寓,为全市暂无住房的应届及毕业不满三年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及其他科技人才、高层次人才在长春市创业、就业期间提供周转用房2431套。

  ——在全市范围内扩大援助范围,将群众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最低工资标准,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强制医疗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

  ——美丽乡村遍地开花,22个村进行道路、排水沟、休闲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实施了居民用自主产权液化石油气钢瓶免费检测和家用血压计免费检定公益项目。

  ——动植物公园、净月公园、雕塑公园、伪满皇宫博物院法定节假日以外时间免费向全市低保户开放,困难群众游园需求得到保障。

  上下同欲,合力推动,回应群众期盼的各项便民服务在长春迅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有所需、政府有为、生活有变”,奏响了一曲幸福民生的最强音。

  本版撰稿:李文成 孙洪波 张勋 兰立光 于畅

编辑: 梁欢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