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技术新模式为黑土地加“油” 为您讲解-民生在线 徐慧 329698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用新技术新模式为黑土地加“油” 为您讲解-民生在线 徐慧 329698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生在线 > 为您讲解

两会观察

用新技术新模式为黑土地加“油”

政协委员为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建言

2021-01-13 15:28 | 来源: 长春日报

  “托管土地面积798公顷,每公顷玉米产量1.4万公斤。”新年伊始,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统计了去年收成。对于这份经受住风灾考验的成绩单,合作社负责人陈卓很满意,并归功于技术升级。“我们已连续多年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效果很好。”陈卓说,以前土壤已经硬了、“瘦”了,使用该技术后,地里的蚯蚓变多了,地更有劲了,“捏把泥土冒油花”的黑土地又回来了。

  “保护好黑土地不仅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着百姓生计。”市政协委员、省智能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李士军一直密切关注黑土地的保护工作。我市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常年玉米种植面积15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4以上。然而,多年的大面积连作和常规耕作方式,造成耕层变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面对黑土地退化严峻形势,我市近年来采取了一项项针对性措施,打响了黑土地“保卫战”。

  黑土地的形成极为缓慢,自然条件下,200-400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如何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李士军委员建议,完善黑土地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好“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以新技术新模式为黑土地加“油”,夯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李士军委员认为,解决黑土地退化的关键,在于耕作方式的变革,保护性耕作由于其保水保土、节本增效等多重效应,成为黑土地保护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我市把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工作列入科教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项目,逐年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去年的推广面积达到719万亩。“这项技术保护黑土地的效果明显。”李士军委员说,实施保护性耕作,大量秸秆根茬还田,每年土壤有机质增长超过0.03%,可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免耕两年以上的地块可以观察到蚯蚓,增加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土壤质量。

  “我市应该持续探索和创新保护性耕作模式,并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扩大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市政协委员、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长春湖西路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庞庆文建议,加大对购置玉米保护性耕作农机具的补贴力度,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的购机积极性。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新模式,减少作业环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在免耕播种、苗期深松施肥等关键作业环节,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深入作业现场,指导农户操作,共同解决农民遇到的问题。

  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各相关部门统筹力量,持续推进,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庞庆文委员建议,加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配套现代化设施,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打造,让农业技术大面积集成推广,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让土壤更肥沃。

  “以往,很多农民认为化肥、农药上得越多越好,但过量施肥、施药对黑土地的损害很大,如今要做好‘减法’,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确保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并逐渐提高,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可持续。”庞庆文委员说。

长春日报记者 袁 达

编辑: 徐慧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