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吉林省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一时间让众人有所担心。小雨解暑,大雨可就要出现灾情,对此记者特地走访气象方面专家,为大家解开天气谜团。
【实时灾情】
6月17日—19日的局地强降雨,已导致敦化市2个乡镇(雁鸣湖镇、黑石乡)655公顷农作物受灾,冲走木耳袋1000袋。
【降雨情况】
6月17日8时—20日6时,全省平均降水量28.7毫米。其中,长春39.8毫米、吉林43.2毫米、延边16.3毫米、四平22.1毫米、通化31.5毫米、白城10.8毫米、松原18毫米、白山29.8毫米、长白山保护区28.4毫米,辽源最大为51.9毫米。
【江河水库情况】
6月17日—19日受降雨过程影响,我省中部河流出现明显涨水过程。松花江支流团山子河、沐石河发生超警洪水,9座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石头口门水库从19日11时起开启溢洪道泄洪,泄洪流量100立方米每秒,20时加大到200立方米每秒。其他大型水库加大发电流量宣泄洪水。各地对超汛限的中小型水库也采取措施降低水位。到20日8时,团山子河、沐石河水位已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
网络降雨谣言不可信
看到以上情况,不少人开始害怕了,各种传言、谣言开始肆意传播。19日开始网络上一条“长春将有特大暴雨”不断在被转载,使得许多长春市民都“人心惶惶”。
对于这类谣言,气象学家杨学祥表示:“这类网络谣言,虽然能吸引眼球,但是提醒大家千万不能信。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还要关注官方平台,如吉林省气象局网站、长春市气象局网站、吉林省水利厅网站等。”
强降雨因“东北冷涡”来袭
杨学祥告诉记者,近日的连续降雨是因“东北冷涡”来袭。东北冷涡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雨洪涝、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每年6月是冷涡活动最强盛的时期。
“冷涡是‘冷性低涡’的简称,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一种‘中心温度低于四周同高度的低涡’,其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强。一般,把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持续时间在3天以上的冷性涡旋系统称为东北冷涡。”杨学祥解释。
“正是因为冷涡来袭,因此全省最近出现雷雨天气,冰雹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因为雨量过大,会影响我省江河水位,可能会产生洪涝灾害。”说到此处,杨学祥比较担忧。
“东北冷涡”到底是何方神圣
气象专家对于“东北冷涡”的样子,给出了描述:它是从地面到6000米上空的一个冷性气柱,在500百帕天气图上至少能分析出一条闭合等高线,并有冷中心或明显冷槽配合。适合的地形、动力和热力条件,使局部地区上空经常出现冷性涡旋,而东北冷涡系统深厚,高空温度比较低,当低层有加热时则会导致层结不稳定。正是这种不稳定的层结,常常带来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甚至出现温度骤降、白昼如夜等天气变化。
“东北冷涡”出成时 温带气旋被诱发
我国东北地区处于大兴安岭东侧,高空急流的北面,独特的地形、锋区急流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得东北地区上空经常出现冷性涡旋。“东北冷涡”的老家在北纬35-60度,东经115-145度范围内。初春时它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北部,大约位于北纬52度左右,且呈纬向分布。有时也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和西北日本海沿岸。一般情况下,出现在北纬40-45度区域内的“东北冷涡”常常给东北带来连续几天的间歇性降水、持续多日的气温下降天气。夏半年的冷涡多半是由于西风槽充分加深后,从槽底切断而成的,即一般所谓的“切断低压”;而冬半年却常常是由于锋区南移,极地低压南移到东亚大陆,使东亚上空出现冷涡或冷涡带。从天气尺度讲,冷涡生成初期可诱发温带气旋,产生区域性降水,是重要的区域性降水类型。
“东北冷涡”发展时 杀伤力秒杀四周
东北降水较多是受西风带系统的影响并与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并且大多受“东北冷涡”环流的控制。“东北冷涡”与蒙古气旋、副热带高压的一场激战就使得吉林省2016年夏天呈现强降雨频发、持续强度大、降雨落区集中的态势。冷涡是从对流层中高层延伸到低层的冷性涡旋,气团属性相对均一,若没有其他系统的配合不会带来大范围的强降水。究其原因,会发现冷涡中的空气柱处于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由于“东北冷涡”高空温度比较低,当低层有加热时则会导致层结不稳定,常常发生强对流,产生冰雹、雷暴、局地暴雨等天气。常年统计表明,东北的雷暴日数由冷涡引发的最多,64%的飑线与冷涡过程有关,冷涡降雹占东北总降雹日数近一半。“东北冷涡”在与北上的热带系统相交战时,势利不敌时就会诱发中尺度对流系统前来助阵,由于对流系统尺度小,其突发性、连续性、降水量级、落区预报的高难度性是东北其他任何天气系统不可比拟的。
“东北冷涡”维持时 低温阵雨没商量
“东北冷涡”在其冷性气柱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会甩出一股股冷空气来,冷暖交绥就会产生降水。有时冷涡会一直赖着不走,时而3~5天,时而赖着在东北达到10余天,带来连续数日的低温阴雨天气。东北冷涡在东北地区的频发性、持续性决定了它对东北地区天气气候的重大影响。从行星尺度讲,东北夏季70%的低温时段是由冷涡造成的,近40%的东北冷涡能够产生连阴雨天气。他的慢性子,也就是准静止性,导致的低温会影响水稻、高粱、玉米、大豆等作物春播或幼苗的发育生长,甚至不能正常生长或推迟生育期。8月农作物正处在灌浆乳熟干物质积累阶段,低温易造成籽粒不饱满或空壳而减产。
“东北冷涡”消散时 必须搞点小破坏
受阻塞高压东移的影响,“东北冷涡”消散时一般都会阵雨、小雨下几天。2008年3月24日至28日,“东北冷涡”造成辽宁连续5天连续性小雨或雨夹雪天气,冷涡影响期间辽宁全省平均气温为4℃,较前期下降了2.4℃。2009年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偏多,达52天。2010年,吉林省和辽宁省持续出现强降雨过程,在先后出现的10次强降雨过程中,有7次与正在消退的冷涡有关。
“东北冷涡”纵观“一生” “气候效应”功力大
“东北冷涡”的存在具有明显季节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研究发现,梅雨期和华南前汛期的降水量和“东北冷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为在“东北冷涡”强年,冷涡引导北方干冷空气南侵,与低层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在梅雨区北缘交战,形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在上升运动的触发下,导致梅雨量偏多,而“东北冷涡”弱年情况正好相反。所以,“东北冷涡”可谓“气候效应”功力深厚。
综上所述,“东北冷涡”是大尺度环流形势在东北地区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其形成、滞留和填塞对大气环流起着非常重要的反馈作用。
因此,面对我省近日的连续降雨、低温,大家不需要害怕,更不需要恐慌,这是“东北冷涡”这个淘气的“小家伙”正在和我们玩游戏!
中国吉林网记者 丁隽